刘伯温临终前,让儿子将一本天文书火速呈给朱元璋,成功保全儿孙

洪武八年,刘伯温得了风寒,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。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,顿时腹痛难忍。他赶紧把儿子叫到跟前,说:“我死后立刻将这本天文书呈给皇上,一点都不能耽误;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。”

洪武八年,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后,朱元璋为何会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?刘伯温为何又让儿子将一本天文书呈给皇上,还不让子孙学习呢?

其实,这和朱元璋的猜忌功臣有关,而刘伯温作为功臣,又没能像历史上的王翦、萧何、张良、郭子仪等人一样,设法保身。

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神算子,他自幼熟读兵法、经史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。50岁那年,被朱元璋请到南京,为朱元璋打败群雄,建立大明朝出谋划策。在打天下的过程中,朱元璋领略了刘伯温的神机妙算,领略了他计谋的神鬼莫测,朱元璋称他为“吾之子房”,将刘伯温比作自己的张良。

展开剩余79%

刘伯温的确有张良之才,但他也有魏征之心,可惜的是,朱元璋不是李世民,所以刘伯温做不了魏征。

刘伯温性刚嫉恶,刚正不阿,铁面无私,敢于和各种势力作斗争,即便是朱元璋做了错事,刘伯温也敢直言不畏,劝君买善。

比如1367年,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、张士诚,自我感觉了不起,自立为吴王。不巧的是,就在朱元璋称吴王不久,会看天象的刘伯温,见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,他告诉朱元璋,这预示有兵灾祸乱,就要朱元璋下诏罪己。

其实,这是刘伯温抓朱元璋迷信天象的特点,故意拿来忽悠朱元璋的。刘伯温见朱元璋杀伐太多,直言相劝不好说,就假借天象,劝朱元璋少杀伐,所以让他下个罪己诏。

想想古代帝王,有几个下罪己诏的。朱元璋刚做个吴王,刘伯温就要他下罪己诏,朱元璋虽然不懂天象,挑不出毛病,但他心里怎能舒服?

朱元璋出身贫苦,儿时吃尽了各种苦头,经历了各种磨难,这些挫折,让朱元璋变得心机很深。他没有称帝前,用得上刘伯温,所以对刘伯温恭恭敬敬,言听计从,没有表现出半点的怨言。

但自从朱元璋登上帝位以后,对刘伯温的态度就发生转变,再等到大明朝稳固下令,朱元璋见刘伯温已经无所用处,而且刘伯温一身的计谋,还引起朱元璋的忌惮,最终,朱元璋用他的帝王术,将刘伯温玩弄于股掌之中。

朱元璋称帝后,对功臣很忌惮。为了掣肘、控制功臣,朱元璋就让嫉恶如仇的刘伯温做了御史中丞,监察百官。功臣们骄横跋扈,目中无人,为所欲为,但刘伯温天天盯着他们,如紧箍咒一样,牢牢束缚了他们的手脚,自然引来他们的反感和厌恶。

如此一来,骄横的功臣和刘伯温水火不容,斗的你死我活,而朱元璋正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,借机清理功臣。李善长退休后,胡惟庸做了丞相,胡惟庸是个狠人,也是个有野心的人,他收买了一帮文臣武将,在朝中说一不二,俨然成了“二皇帝”,甚至外国使臣来朝,他都不再禀告朱元璋。

文臣武将都不敢得罪胡惟庸,唯独刘伯温除外,所以胡惟庸将刘伯温视作眼中钉,肉中刺,想除之而后快,但刘伯温毕竟不是个小人物,他虽想除掉,但没有朱元璋的同意,他还是不敢太放肆的。

但机会来的太突然,经过胡惟庸,及其他的部属,一如既往地在朱元璋面前攻讦刘伯温,甚至构陷刘伯温侵占有王气的民田做墓地,终于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动了杀心。

洪武八年,刘伯温偶感风寒,而朱元璋特意让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。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,顿时腹痛难忍。刘伯温知道自己中了毒,但他还不确定这是胡惟庸暗自下毒,还是朱元璋授意的。

于是,刘伯温拖着病体,进宫觐见朱元璋,向朱元璋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探病,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腹痛难忍的情形。不料,朱元璋听了之后,只是若无其事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。

刘伯温何等的聪明,从朱元璋的态度,他已经知晓了自己中毒的原因,胡惟庸纵然想杀他,但没有朱元璋的默许,胡惟庸怎敢动手?

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,就向朱元璋辞官,返回青田老家,回家后,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物,只是尽可能地维持正常的饮食。

洪武八年5月16日,刘伯温在临终前,对儿子说出开头的一段话。刘伯温之所以如此安排,就是他深知朱元璋对自己放不下戒心,刘伯温自知无法躲过一劫,但为了保全儿孙,他将一本天文书让儿子呈给了朱元璋,并不准儿孙学习此书内容。

据说刘伯温的这本天文书,汇集了刘伯温一生所学,朱元璋得到此书,心满意足,再看看刘伯温的两个儿子,资质平平,并不想刘伯温一样神机妙算,所以也就对刘伯温的儿孙放下了戒心。后来胡惟庸案、蓝玉案,牵连几万人,但刘伯温的子孙却安然无恙。

刘伯温功比张良,却没有张良的保身智慧,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,帮朱元璋成就了帝业,却拙于谋身,没能让朱元璋对自己放下戒心,最后犹如晁错、周亚夫、杨修一样,不得善终,实在可惜。

发布于:天津市